他是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做上述表示的。该博览会由科学技术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,以“智能化:为经济赋能,为生活添彩”为主题,定位于“国际化品牌、国家级标准、专业性盛会”。
周涛指出,“在很大程度上,我们获得的信息不管是淘宝搜索得到的结果,还是今日头条推送的新闻,都是信息中介通过算法帮我们做出的选择。我们像一个婴儿,不知道这些东西里面有多少是营养成份,有多少可能有害。”他认为,我们从一个信息高度匮乏的时代,到大数据时代、人工智能时代,仅短短几十年,可能都没有真正为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做好准备。
他认为,大数据可能从三方面带来伦理挑战:
第一是数据中立性问题。很多人直观地觉得技术一定是中立的,数据是客观的,可事实并非如此。他以网络购物说明,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的单体都处于价格的中低端,或者对购物券很感兴趣,那会被认为其对价格特别敏感,他和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搜索同样一个关键词,结果将是截然不同的。
第二是数据时效性问题。计算机有几乎无穷的记忆,只要有足够的内存。“也许时间可以冲淡人对人的看法,但是时间无法冲淡计算机的记忆。”
第三是谁来制定道德和伦理准则。他举例说,人类开车,突然5、6个人横穿马路,不管做什么选择,都是对自身伦理道德的拷问,可能自私,也可能做出牺牲。但在无人驾驶时代,必须把这些写成一行行冷冰冰的代码,让汽车做选择。因此,当更多的无人驾驶进入实际应用的时候,或许它影响的不仅是道德和伦理的规则本身,而是必须要由它或者由某个委员会,来制定这样的道德伦理标准,而不是由我们自己。“那时候,我们道德人格的修养还有什么意义?会不会受到挑战?”
周涛表示,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有人可能会没有工作,或者不需要工作。“不管未来会有哪些让我们更幸福快乐的东西,又或者有挑战我们人类底线的东西,一个以数据为原材料、人工智能为牵引的新的科技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。我希望大家保持一种冷静的兴奋,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去拥抱一个新时代。